中國日報網2月15日電(記者 程爾凡) 2月14日下午,由2022北京新聞中心主辦的“雙奧之城新氣象—2022中外媒體北京行”城市形象特色采訪活動走進北京市朝陽區,一眾中外媒體記者探訪了觿堂文化智庫(觿堂),在聽古琴、看魔術、欣賞京劇和中國功夫的同時,感受到了北京在推動非遺和傳統美學與時代特色相融合方面的積極探索。
觿堂是北京文化創新工場的八個智庫園區之一,也是北京市“一帶一路”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其前身是太陽宮地區的一個廢舊集貿市場,處于長期閑置狀態。觿堂文化智庫負責人李昂說, 當別的園區在收藏藝術品的時候,觿堂收藏的是藝術家,收藏的是“有趣的靈魂”。自2013年成立以來,觿堂聚集了30余位藝術工作者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者,作品涉及多個藝術領域。
當記者們參觀園區內雕塑家任哲的工作室時,李昂介紹說,任哲的作品《赤韌》在此次北京冬奧會期間亮相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并將在冬奧結束之后永久安放于場館內。該作品體現了冬奧會搏擊、進取的精神,與不斷突破和挑戰自我的勇氣,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力量。
隨后,記者們走進龍珠廳、國武堂等地,領略園區內藝術家們的風采。古琴大師任靜細膩婉約的演奏、魔術大師李寧的傳統魔術、散打冠軍殷毅和李明亮的力量表演,以及陳氏太極拳冠軍袁泉動靜開合的精彩演出,令得在場觀眾無不贊嘆。最后,來自北京國粹藝術傳承促進會的多位京劇演員,獻上了《貴妃醉酒》《打龍袍》及《坐宮》等經典京劇表演。
據悉,觿堂通過新型的文化產業鏈進行整合延伸,形成獨創模式,促進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發展,積極引領引導文化創意產業鏈條發展,被業內相關人士評價為“藝術園區的5.0版本”。目前,園區已提供近300個工作崗位,帶動周邊地產、服務、制造、娛樂、文化等產業產值近7億元。未來,隨著園區品質和入園藝術家及企業品質的不斷提升,園區創造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將更加顯著。
視頻:程爾凡
編輯:程爾凡 李海鵬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一個數字難掩其中的自豪,中國大運河比十九世紀修筑的蘇伊士運河長十多倍,比1914年通航的巴拿馬運河長三十幾倍,比世界十大運河加起來的總長度還要長。面對如此宏大的工程,榮膺世界遺產項目稱號名副其實,眾望所歸。都說上善若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五一”假期以來,江門開平市赤坎華僑古鎮以“赤坎有咖味”咖啡文化節為核心,在3公里騎樓長廊中掀起文旅新風潮。從百年前赤坎人帶回的咖啡豆,到每日都有大型文藝演藝活動的文旅融合模式,赤坎華僑古鎮通過咖啡節實現了“華僑記憶-社區參與-產業創新”的
陳學朝展示剛剛出爐的小箬禮餅。陳學朝自小就十分喜愛吃禮餅,從17歲開始學習制作傳統禮餅,如今已經37年了。盡管店鋪位于鄉間,但學朝禮餅店制作的禮餅始終供不應求。陳學朝表示,未來,他計劃在保留核心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低糖、小分量等健康化改
杭州博物館:歷史文化的集大成者杭州博物館可是杭州歷史文化的“代言人”。中國絲綢博物館:絲綢文化的夢幻之旅絲綢可是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而中國絲綢博物館就是展示絲綢文化的絕佳之地。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傳統工藝的魅力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