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侯玉曉 實習生唐培峰 通訊員江淑芬張變南都記者從中山市三角鎮了解到,今年8月份,三角鎮粵劇非遺傳承基地新落成,并開展了為期三周的專業粵劇公益培訓班。據悉,本次暑期粵劇公益培訓班一共吸引了30名小朋友參加,其中年齡最小的只有7歲。培訓班由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副教授、中山市戲劇家協會顧問、市級粵劇傳承人楊春花進行授課,培訓內容有粵劇表演身段基礎、粵劇唱腔、粵劇劇目、粵劇鑼鼓等。
據悉,為更好地傳承粵劇非遺文化,中山市三角鎮粵劇協會花錦繡粵劇團于去年底成功申報為中山市首批市級粵劇非遺傳承基地后,迅速開展了相關傳承教學工作。2016-2019連續四年,三角均開辦“綠色暑假 繽紛文化”暑期公益文化粵劇培訓班,教學內容為粵劇基本功、舞臺功架、唱腔運用等,以進一步傳承粵劇非遺文化。
三角鎮文聯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更好傳承嶺南傳統文化,讓孩子們通過粵劇劇情的故事更好地了解嶺南文化的魅力,分辨善惡美丑,培養孩子們與別人的溝通能力,增強孩子們的自信心和團隊精神,三角鎮今后將更好地利用三角粵劇非遺基地平臺,繼續定期開展相關培訓項目,并讓孩子們學習與展示相結合,創造更多的平臺為大小粵劇愛好者服務,為三角培育更多的粵劇愛好者及專業人才作出貢獻。
據了解,三角鎮粵劇協會現有2個粵劇團和4個曲藝社,近年來,三角鎮每年均舉辦粵劇演出專場,邀請省粵劇團、廣州粵劇團、香山粵劇團等團體為市民獻上高質量的粵劇欣賞藝術。在培植本土粵劇曲藝方面,為協會的各曲藝社提供發展空間,邀請市粵劇專家為會員和粵劇愛好者面對面專門授課,積極組織粵劇曲藝骨干參加市舉辦的戲劇、編劇、創作等公益培訓班,提升隊伍人員素質水平。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五一”假期以來,江門開平市赤坎華僑古鎮以“赤坎有咖味”咖啡文化節為核心,在3公里騎樓長廊中掀起文旅新風潮。從百年前赤坎人帶回的咖啡豆,到每日都有大型文藝演藝活動的文旅融合模式,赤坎華僑古鎮通過咖啡節實現了“華僑記憶-社區參與-產業創新”的
陳學朝展示剛剛出爐的小箬禮餅。陳學朝自小就十分喜愛吃禮餅,從17歲開始學習制作傳統禮餅,如今已經37年了。盡管店鋪位于鄉間,但學朝禮餅店制作的禮餅始終供不應求。陳學朝表示,未來,他計劃在保留核心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低糖、小分量等健康化改
昨天,榮成漁民號子原生態民俗表演團15名演職人員啟程前往古都開封,代表山東省參加2017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暨全國民歌大賽及展演活動。據了解,2017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暨全國民歌展演活動,將于3月31日—4月2日在河南省開封市清明上河
此時,81歲的涼州臉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發仁正揮毫潑墨,寥寥幾筆,一幅鐘馗醉酒的人物畫便躍然紙上。作為涼州臉譜非遺傳承人,張發仁見證了涼州臉譜的傳承與發展。無論是涼州臉譜、漢簡書法,還是繪畫、篆刻,我希望能為社會留下一些有用的東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