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藍染技藝、五常龍舟勝會、仁和烘青豆茶、端午香囊制作……5月31日上午,由北京市通州區文化和旅游局主辦的大運河閱讀行動計劃杭州站活動,在杭州市余杭區五常街道蓮美術館舉辦,活動現場多個余杭非遺展覽項目體驗喚起了大家閱讀運河的興趣。
“讀懂了大運河,你就真正讀懂了中國。”2021年,余杭區作協主席張海龍導演兼撰稿的紀錄片《我與大運河》在央視播出。他認為,大運河是中國古代的互聯網,也是中國今天的“大河唱”。在他看來,大運河一定要通過走讀的方式去認識。“你只要踏上這條河流,你就可以通向更廣闊的世界。”
余杭文史研究者葉華醒作為從小在運河邊長大的杭州人,現場分享主題演講《大運河的嬗變》,介紹大運河淵遠流長的歷史和城市演變過程。他還分享了自己閱讀的經驗和方法,閱讀要從陶冶情操出發,博覽群書才能觸類旁通。知識爆炸的時代,要主動學習各類學科知識。他雖然是一名西醫,卻讀過中醫、國學、心理學等各種書籍。讀書一定要養成做筆記的好習慣,這樣才能幫助自己形成知識體系。
活動當天,《大運河沿線城市文保點》主題展覽舉辦,展出了24個京杭大運河沿線城市的文物保護點,詳細介紹了這些文保點的歷史,體現了對這些古文物的重視和傳承。現場還有余杭藍染技藝、五常龍舟勝會、仁和烘青豆茶、端午香囊制作等余杭非遺項目體驗。展覽與體驗喚起了大家閱讀運河、保護運河的熱情。
大運河閱讀城市接力是大運河閱讀行動計劃的重要活動之一。受疫情影響,今年的大運河閱讀城市接力活動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多地以線下分享+線上直播的方式傳遞運河文化,一起閱讀大運河。自4月22日在北京市通州區啟動以來,已在北京、浙江、江蘇、河北、安徽、河南、山東等七省16座城市舉辦接力活動。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恩杰
編輯/弓立芳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一個數字難掩其中的自豪,中國大運河比十九世紀修筑的蘇伊士運河長十多倍,比1914年通航的巴拿馬運河長三十幾倍,比世界十大運河加起來的總長度還要長。面對如此宏大的工程,榮膺世界遺產項目稱號名副其實,眾望所歸。都說上善若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2025年山東非遺美食嘉年華上,淄博通過展覽和現場展示,將齊魯飲食文化的魅力全方位展現給游客。此外,淄博還將非遺元素融入景區開發,周村古商城的花燈會和非遺體驗活動,讓游客在享用美食的同時,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韻味。淄博的七項非遺美食上榜,不僅
每一座城市,都隱匿著獨屬于自己的非遺珍寶,等著我們去發掘和感受。有著“東方水城”美譽的蘇州,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光彩照人。這些非遺項目不但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精華,更是咱們民族智慧與創造力的成果。讓我們一同去發掘并感受這些非遺文化,領
端午將至,溫州龍舟運動中心正迎來水上消費新熱潮。作為全運會、亞運會龍舟賽事的舉辦場地,溫州龍舟運動中心已然成為當地文旅新地標。臨近端午,除溫州本地企業,臺州、寧德等周邊城市的企業團隊也爭相預約場地,以龍舟競渡的形式舉辦企業團建活動。”徐建禮